成都服装定制|四川服装定做公司---七匹狼跨过质量门:“毒服装”始末
7月27日,北京市工商局发布了流通领域服装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,真维斯、七匹狼、Etam WEEKEND等65个品牌服装上了黑榜,主要不合格项目为:成分含量、染色牢度、甲醛含量、标识、PH值、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。一时间,《京华时报》、《北京晚报》等各地媒体以及新浪、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都快速报道了此事。
但这一质量风波愈演愈烈,互联网上居然爆出“七匹狼、真维斯服装有毒”的字眼,并且相关报道已经多达数百条。作为中国服装品牌的代表,七品狼、真维斯这样的服饰被曝“涉毒”,犹如一颗“原子弹”在行业内炸响。而这样的“新闻”对知名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。
那么,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?本刊记者在时间专访了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、国家服装质检中心、国家针织产品质检中心和中国服装协会的多位人士,揭开事件真相。
权威机构证实
产品不含有毒成分
对于众多消费者来说,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一是七匹狼的产品是否存在对身体有害的物质,即是否是“毒服装”;二是该品牌是否存在质量问题。为了弄清楚事件真相,《纺织服装周刊》记者于8月2日向国家服装质检中心、国家针织产品质检中心等权威验证机构,以及中国服装协会进行了咨询,所给出的回应是“产品不含有毒成分”、“‘涉毒’事件源于误读”。
那么,为什么七匹狼服装会被误认为有毒呢?国家服装质检中心工程师唐湘涛教授向本刊记者表示:“这其实源于对报告的误读。”有报道称,北京市工商局昨天公布了对服装的抽检结果,共有真维斯、七匹狼等65种服装被曝出成分存在误导、容易褪色、甲醛超标、含有毒物质等问题。但实际涉及含有致癌物质等安全问题的产品是其他品牌,并非七匹狼。
国家针织产品质检中心的工程师邢志贵教授则斩钉截铁地说:“七匹狼的这批服装根本不可能含有毒物质,根据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抽检报告显示,此次抽检的189010169批次七匹狼女POLO领短T恤衫检验结果中‘可分解芳香胺染料、PH值、色牢度、甲醛含量’等涉及安全项目的检测结果全部为合格,符合GB18401-2003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。这说明该批次产品不存在任何安全问题。”
新旧标准差异
“冤枉”合格产品
权威机构向我们澄清了“涉毒门”事件,那么七匹狼的服装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呢?
中国服装协会在时间发布的致媒体公开信中提到:被抽检的泉州市七匹狼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是该公司2007年7月生产的,是严格按照相关执行标准执行的,各项指标除氨纶成分略有超标外,其余各项指标均合格。氨纶纤维材料是较好的纤维材料,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,对人身无任何有害影响。
唐湘涛教授则认为北京市工商局的检测报告也存在一定问题。“因为工商局抽检的产品为2007年7月生产,但相关标准化机构同年11月修订了标准。目前这个新标准为鼓励使用,并未强制使用。被抽检产品是按照当时旧标准生产的,因为旧标准仍可使用,所以七匹狼并未对2007年生产但仍在销售的产品更换产品标识。如果旧产品按照新标准去检测,出现问题的话应该注明是按照新标准检测的,但工商局没有注明,造成了企业和大众误解。”
严控质量、欢迎监督
彰显领军品牌风采
面对此次事件,七匹狼在做出回应时表示,作为20年来持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的民族服装品牌,企业从未放松对品质的追求,不但对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严格把控,提升产品品质,还建立了一套从原料到产品品质的完整监督体系,并作出了多达20项品质承诺。同时,七匹狼参与制定了衬衫、茄克衫等多达9项国家标准,并多次获得国家品质控制管理突出贡献奖,得到了行业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。
“我们欢迎广大消费者和媒体继续行使社会监督权利,共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,促进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。”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副总经理胡建秋向记者这样说道。
但实际上,这件事本可以避免。
原来,在北京市工商局发出这份质检报告前,有15天的企业反馈期,需要企业与质监部门沟通,尤其是对于服装这种标识中不会体现生产日期的商品,从而避免由于沟通不足而发生问题。从这一点看,七匹狼由于认识不足和疏忽,没能及时发现报告中关于新旧标准的注明问题,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,也应该引起所有服装企业的重视。
本刊评论
“质量门”背后的真正危机
近年来,“质量门”事件特别多。2008年的“三氯氰胺门”让三鹿直接破产,2009年的“砒霜门”让农夫山泉焦头烂额,2010年的“二恶烷门”让霸王市值缩水40亿元……质量,依旧是企业的命门。
这一次,火苗烧到了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七匹狼身上,但与以上提到的诸多门事件有所区别,七匹狼的“质量问题”是被误读的,“毒服装”是被不负责任的媒体臆断歪曲的。相同的是,这些事件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了企业、行业的轰动和巨大的损失。
过去的几年中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三鹿奶粉“老少皆宜”、农夫山泉“有点甜”以及霸王神奇防脱的信任,还有对奶粉、饮用水、洗发水等整个行业的信心,以及对民族企业立足国内、走向国际的那份憧憬。
在美国,品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标志,而演变成一种信念和文化的象征。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,也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大国,为了防止民族品牌的流失,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。其中,对内有《购买美国产品法》,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,必须购买本国产品,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;对外有的“301条款”,按照条款,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本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,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的庇护。
看看我们的服装业现状:全国一线商场里中国的本土服装品牌有多少?黄金地段的品牌大店为何总被ZARA、H&M占据着?在巴黎时装周走秀的中国服装品牌又有几个?我们的政策对民族品牌保护得不够,我们的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和爱护也少。因此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异常艰辛。
放眼全球,远的不用比,与我们的邻居相比。韩国的LG和三星从民族品牌成为国际品牌只花了短短20年,和它们同一时期成长的长虹等至今还只是中国的民族品牌。如果中国民族品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力越来越小,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的发言权将变得岌岌可危。
回过头来再看七匹狼“质量门”事件,除了工商局、七匹狼公司,个别媒体在此事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从“质量门”到“涉毒门”,正是由于某大型门户网站不负责任地将“有毒”嫁祸“七匹狼”,才使得本次事件的严重性升级。七匹狼方面表示,7月28日凌晨的那篇来自网络的“七匹狼毒服装”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后,股票市值当天缩水2%。这样的损失和影响恐怕不应该由七匹狼独自承担。
在连年的“质量门”事件愈演愈烈之时,做媒体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,能否以一颗更宽容、更公正、更“中国”的态度去切实为百姓、为行业、为社会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呢?
如果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,舆论的氛围变了质,试问,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的“土壤”、“花园”在哪里?我们追赶国际品牌的通道又在哪里?
不仅仅是传媒,也希望社会各界、相关部门和机构都能以一颗“中国心”来对待这些来之不易、正在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,这不仅是企业、行业的责任,更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觉悟。